查看原文
其他

把5岁娃送去了独立夏令营,这7天的变化我没想到……

吉吉pure 慢成长 2023-05-17

慢成长

两个海归硕士妈妈、儿童心理咨询师,有好文、好物、好方法,一起让育儿更轻松


欢迎扫码添加我的私人微信

才把小鱼儿送进托班,上周,小叶子又放暑假了。
 
不过,我可是心情非常舒爽的:运动了好几次、做了马杀鸡、上了面部静心按摩课,周末还去了海边游泳度了个假~


哈哈哈,娃放假了我怎么可能那么仙儿,主要是,小叶子姐姐去外地参加独立夏令营了,整整7天,就剩老二在家,白天还托班,我能不爽嘛~~
 
在朋友圈发了一些照片,很多人问我,孩子这么小,你放心让她自己去7天?
 
其实我一开始也很不舍,本来是寒假时报了一个深圳白天营,因为疫情给取消了,暑假也没有再开,老师后来问我,要不要调到独立营,面向5-12岁孩子的,我有些犹豫:
 

小叶子长这么大,还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超过一整天,以她的年龄,也会是团里比较小的(后来发现是最小的),我也会担心,能不能适应,会不会很想家?
 
不过因为还是对“独立”有些小期待,而且组织方、带队老师我也比较熟悉跟信任了(有一位还曾经是我正面管教课的学员,后来成为了专业讲师),我相信孩子能得到不错的照顾。
 

最重要的,还是喜欢这个营本身的主题:SEL(社会情感技能)。

它主要是关于自我认知、情绪管理、社会意识、关系技能、做负责任的决定等等内容,属于会让孩子受益终身、拥有“幸福力”的内容,和正面管教、阿德勒心理学也都相关。
 
我自己也是讲师,有些活动可以带孩子做,但有群体氛围、同伴关系是不一样的,我当然期待她能有更直观的体验和收获呀:)
 
于是,送送送吧!
 

事后看呀,这个决定,还真是做对了。


一个短期的营,未必就能给孩子带来多么大的蜕变,但我还是看到了孩子的成长,而这当中反复涉及、学习到的一些“技能”,也值得咱们平时多多的去关注
 
和大家分享下小叶子这次,有哪些让我们全家感觉惊喜的成长与收获?

 


关于“独立”
 
孩子第一次自己出门,难免会出现各种状况,说不担心,是不可能的。
 
不过我给自己打气,既然是叫“独立营”,其实遇到的一切状况,都会是孩子迈向“独立”的一个机会,而且,是时候和之前出去玩做的“习惯性准备动作”,有所区别了!
 
拿收拾东西来说,夏令营给了建议物品清单,要是平时,可能我随手也就装好了。不过问题是,孩子需要自己拿回所有东西呀,既然是独立,就从营前开始吧
 
按照老师的建议,我们做了个“行李清单”,我来写字,小叶子来画,有什么东西、每样有几个,清清楚楚。

 
而且我准备了几个小收纳包,装箱的过程,让小叶子完全参与进来,她需要自己做判断:箱子一共这么大,要怎么装、怎么叠,才能都装进去?
 
果然是自己动手更负责呀,出发的时候,她特别开心的、要自己经手这个行李箱,俨然一个“小大人儿”:

回来的时候,老师说,她也是照着清单一个一个核对,收的好认真,除了第二天丢了条毛巾,所有东西,都带回来了~
 

那孩子在营地吃、住、生活适不适应呢?会不会想家啥的?
 
营地一共安排了两次可以让娃打电话回家的环节,分别是周一和周五。
 
结果周一晚上,我没等到电话……
 
老师说,问了小叶子,她当时和伙伴们玩得很嗨,说不要打。
 

到了周五,我终于接到了电话,小叶子说给我准备了一个神秘礼物,我问她想不想我,她也说想,然后我们“尬聊”了3分钟,我听见她和老师说:“好了没有呀?(想挂电话了)
 
这……据说其他孩子也差不多是这画风,可能因为每晚不是出去探索大自然,就是做手工、夜聊,有不少集体活动,孩子们兴奋还来不及,都顾不上想家了
 

看着老师发来这些“独立”参营的照片,我和老公感慨娃大了
 

我随口一说,以后亲子营啥的可以多报了,老公整了一句,“把‘亲’去掉,有没有光是‘子’的营?可以多给她来点……”
 
这……😂😂



关于“合作”

娃再“独立”,也才5岁多,参营的也都是孩子们,真正在社会中,要去完成目标、做成一件事,其实离不开“相互帮助”、“合作”与“社交关系”,这些咱都知道,关键是,如何去做呢?
 
尤其是在一个有大有小的营,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肯定也不一样。
 
我发现,老师们用了一个特别好的方法,让每个孩子都切身感受到了什么是“合作”,这就是:让他们去贡献自己独特的力量。


和去年带小叶子参加国际夏令营很像,第一天就分了小组、做了分工。

虽然小叶子在里面最小,可她还是有自己负责的部分:“收发笔员”,回来时还和我念叨自己这个角色很重要。

 
他们每天会头脑风暴很多海报,我家还不会写字啊!哈哈,她也完全没闲着,和我说,做了很多“装饰”海报的工作:

“妈妈,我每天都画了好多好多画啊~姐姐们还夸我画得好看呢!”


晚上洗澡,孩子们自己想了一个“轮流洗”的规则,还把洗澡顺序都给定下来了。
 


我好奇地问小叶子,你在那边头发是怎么洗的?(在家都是大人给洗)
 
她说,“有姐姐帮我啊!有时候也有老师。”
 
我想,这对“姐姐们”来说,也是不容易的,谁在家,不是家里的“小公主”呢?可是来到这里,看,“我能帮妹妹洗头”,无形中,她们也多了一重“贡献感”
 

分工、让每个孩子参与、认领任务,其实是在给孩子创造“我能行”的体验机会,而且就像我之前分享的,让孩子发自内心的想去做贡献,核心还是要围绕着好体验。
 
大概在第3天的时候,我在老师发的视频里,突然看到小叶子成了“小明星”,其他孩子们手里拿着写好的感谢贴纸,一下子跑上来,贴得她满身都是:


小叶子有点害羞,却掩饰不住那份自豪和开心
 

原来是每天晚上,会有几个孩子当“国王”,会公开接受大家的“赞美”。
 

我这老母亲激动地把照片放大了好几倍,仔细地读了读这些卡片上的内容,太暖了:

“谢谢小叶子今天当检查员。”“谢谢小叶子,因为小叶子今天起得很早把我们叫醒!”“谢谢小叶子帮我们装饰海报”“小叶子:谢谢你,告诉我你的小秘密”……

 

谢谢你/你很重要……是因为……”这些话,是多么值得我们平时多多去和孩子说啊!

在家里,如果来点类似的仪式感,让孩子认领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他们也一定会很有成就感,觉得自己有力量、能贡献
 

孩子们每一天都在体验贡献与感恩致谢,到最后一天的集体活动,惊艳到我了,这帮孩子们自己用材料,制作了一艘超级大的纸船!
 

然后,他们竟然真的坐在这艘“纸船”上,去划船了!!
 

由于是在真的湖面上划,我当时还以为,是不是只有大点孩子才能划,后来等到了小叶子的视频,感动坏了,也觉得她太牛了!
 
回来和我分享这段经历的时候,小叶子眉飞色舞,“妈妈,那个湖有3米深呢!!”

哈哈,是呢,手动点赞!除了很勇敢,关键是,合作力量大,亲手做了再来划,这也太有成就感了呀!
 
 


关于情感表达、情绪管理

小叶子回来还和我叨叨,要在家里布置个“冷静角”:就是有负面情绪了,可以去那里待一会儿,让自己平静下来。
 

其实之前我买了小帐篷,就是这么个用意,只是孩子好像在集体环境里体验过了,会更容易理解,这是“冷静”,不是“惩罚”,而且真的有用
 
他们还学习了不少情绪词汇,然后每个人认领了一种情绪再表演出来,拍照组合成了一个“班级的情绪脸谱”;
 
以及绘制“生气了可以怎么办”的选择轮:
 

这些方法我之前也都介绍过,只是在夏令营里,被更多的丰富和强化了。
 
它们并不能保证孩子从此成为了“情绪管理高手”,但我还是看到了这些“组合拳”带来的妙用:
 
比如接回小叶子那晚,她因为正在玩的东西被弟弟捣乱破坏了造型,情急之下大吼大叫,然后是大哭,老公怎么哄都不管用。

看起来,这也特别像个“下马威”:才从营地回来,就这么大脾气?
 

我抱过她,特别紧紧地抱着,不想着赶紧不哭、哄好,而是真的在此时此刻,去共情、去感受、一点一点复述发生了什么事儿,然后过渡到情绪的“识别”上。
 
“你现在知道好多情绪词了,你能告诉妈妈吗?你刚刚是生气了吗?”
小叶子在我怀里使劲儿摇头。
“你是伤心了?”我继续问。
我很难过!”她说。
 
我能明显感觉到,这是一个情绪分水岭,当小叶子说出来,她的“洪荒之力”好像被泻了一大半,很快,尽管眼角的泪还没干,她的情绪,已经彻底平复了。
 

后来,她又打开了话匣子,和我继续分享夏令营发生的事儿:
 
“有的男生很讨厌,老是叫我‘小屁孩’!”
 
咦?!这是一个新的信息哦!

在任何环境中,哪怕是倡导尊重、有爱的夏令营,都不能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时时刻刻像个天使,甚至在真实的校园中,这也可能是“霸凌”的一部分。
 
我很开心小叶子能表达出来,然后问她,“嗯,这样叫听起来确实不大友好,你确定他们是不友好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会是开玩笑吗?”
 
我发现小叶子知道,通过语气、态度、表情这些“非语言信号”,是能够去大致判断“友好”与“不友好”,她大致模仿了一下,“有个哥哥认为我太小了,很多事都不会,就是个小屁孩!”
 

“嗯,我很开心你告诉我这些,那当时你是什么感受啊?”
 
我很生气,还有点难过。我冲他嚷嚷:我才不是小屁孩!”
 
我挺开心,因为情绪一旦被看见、被表达,就意味着,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转化,而不是被身体吸收成“内伤”,小叶子的“反击”是合理的。

除此之外,孩子还要学会,如何不被这些“外界的评价”,影响了对自己的认知?
 
“其他人有说你吗?”
 
“没有了。姐姐们都很喜欢我~我才不是小屁孩。”
 
“嗯,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做得到、和暂时做不到的事情

哥哥姐姐们比你大,有些事情确实他们能做,你还不能,不过,妈妈觉得在尊重别人这件事上,你做得很棒呀,如果这个营里你是大孩子,有很多弟弟妹妹,你会叫他们小屁孩吗?”
 
“不会,我会帮助他们!”
 

我相信说小叶子的孩子,也未必就是恶意,重要的不是贴标签、也不是指责,而是:

我们作为“听”的一方,如何释放转化掉这部分的负面影响;作为“说”的一方,又如何学习更多的感同身受减少可能的无意识的伤害
 
所以,情绪管理技能,真的是份很棒的礼物,只要孩子还愿意表达、不管发生什么,我都相信,她有力量可以面对
 
 



接回小叶子那晚,我们哗啦啦聊了一堆,除了“小别胜新婚”,还因为孩子冒出的一些词儿,让我恍惚觉得,怎么我们这么“同频”?!
 
比如聊着聊着,我插了几句话,她忘了自己要说啥了,于是和我说,“哎呀妈妈,你听我说完嘛!你要倾听!
 
我乐了,“好好好,什么叫‘倾听’呢?”
 
这是她的原话:“就是要眼睛看着对方的眼睛,放下手机,不能同时做其他事情,只听我说。”
 
我当时激动的啊,后来找了个理由,拉着孩子在她爸面前又讲了一遍。

感觉以后在抗议“玩手机和我说话”这条路上,我终于能2:1了,孩子爸也确实被这番话吓到了,瞪大了眼睛,表情巨逗……
 

还是那句话,虽然短短7天,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孩子什么,但我很感恩的是,里面有很多东西,其实可以在日常被延续
 
  • 多给孩子一些独立尝试的机会;

  • 多让孩子体会“我能行”;

  • 多和孩子表达相互的“感谢”;

  • 多去看见孩子、教她表达情绪、管理情绪……

 
平时的我们,容易被考试压着,在各种学科成绩上下功夫,而我觉得,高考不是孩子的终点,人生的重重大考,恰恰需要拥有这些心理、社会情感方面的“软实力”,才能更勇敢、积极地面对
 
面对亲爱的孩子,我们终有一天要放手,到那个时候,希望我是足够放心的,因为,她已经一次次的,乘风破浪了:)



 —END—

你好,我是吉吉
一个喜欢掏心窝子分享的二宝妈一个致力让所有人看见所有人的写作者、教育者慢成长是我和花时间原创的亲子号会持续输送解决方案、希望与勇气想围观我们的日常欢迎添加我们的私人微信请一定记得备注一个理由哈👇👇
关注慢成长,还有更多吉吉和花时间用心写的文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